查看原文
其他

范勃|肖像的叙事性——汤小铭的主题性油画创作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肖像的叙事性

——汤小铭的主题性油画创作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范勃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汤小铭在主题性肖像绘画创作上的成就,从肖像写生的经验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出发,挖掘出了肖像背后的叙事性。汤小铭在宏大的历史人物叙事中,融入了人性的关怀,使作品具有一种触碰人心的力量。在今天的图像时代,重新审视汤小铭以《永不休战》为代表的一批主题性绘画,仍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汤小铭(1939—2022)先生在主题性肖像绘画上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创作了《永不休战》(见封面)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纪念汤小铭先生,除了褒扬他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他的创作能给当下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带来很多启示,主要可概括为造型性和叙事性两个方面。


汤小铭《满腔热忱》布上油画

112cm×88cm 1974年 中国美术馆


一、从肖像写生到创作的连接


汤小铭先生在创作上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与他重视写生经验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和他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所共同的特点。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和写生是有区别的,写生的经验在创作中不能得到完整的发挥,而汤小铭则将写生和创作高度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并不像有些艺术家那样直接在写生中完成创作,写生即创作,比如阿利卡。汤小铭还是将写生习作和创作区别开来的,在他这里写生是为创作服务的,但两者在绘画语言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汤小铭的创作有一种很强的写生感,这使得他的作品显得很生动,这也来源于他生动的笔触,从国画和书法中获取的某些用笔的灵感。


汤小铭《永不休战》 布上油画

108cm×140cm 1971年 中国美术馆


汤小铭的人物写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模特的身份。这从他的作品标题中可以看得出来。人物身份是一种具有叙事性的特点表现,他非常注重在写生中去把握这个特点。同时,也非常注意在写生中捕捉对象的神情,并且尽量在绘画中将之表现出来,而这种神态的表现也是一种叙事性。比如汤小铭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就读期间画的《知青头像写生》系列,首先可以看到他在选择描绘对象时有一种目的性,并且是成系列的写生。他在画面上有意识地表现每个知青不同的气质和神情,并通过简练概括的笔触表现出来。从汤小铭求学时期的肖像写生可以看到,他对笔触的表现力的追求,追求一种“写”的精神,并且力求笔触的表现服务于形体的塑造。他从对表现对象形体的理解出发来组织笔触,笔触也与色彩相结合,力求真实反映对象。最后展现在画面上的笔触,自然活泼不假雕琢,这体现了汤小铭的绘画天赋,与概念性的块面塑造手法拉开了距离。


这些特点在他1972年画的《汕尾渔民》系列肖像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批肖像总体的特点是画得很概括,将有限的笔墨都用在了肖像的描绘上面。在背景部分的处理上,尽量节省时间,但对五官的刻画却非常细致,特别是人物眼神的表达。汤小铭人物写生的地域跨度很大,比如在1975年画的陕西、陕北农民系列,1977年画的太行山人物系列,以及80年代画的城市人物系列,通过广泛的写生,汤小铭在对人物的身份与肖像的关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常可贵的是,汤小铭在写生中没有形成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是直面对象,从对象本身去提炼绘画的语言。这样的练习方式,为他的主题性肖像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在创作中永远保持了写生式的鲜活笔触,并且从描绘对象身上发现了叙事的元素,而不是以一种固有的风格去套对象,使绘画的语言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从而无形中损害了叙事的准确性,这种独特的居间状态成就了汤小铭的肖像画创作。另外非常难得的是,汤小铭始终坚持写生与创作同步行进,真正打通了写生与创作的隔阂,写生成了日课,写生中获得的经验完全在创作中发挥了出来。


二、《永不休战》的叙事性特点


由于人物肖像创作在叙事性上的局限性,不可能去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因此需要高度的凝练。汤小铭画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是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也即用所谓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人物肖像叙事的局限性,在汤小铭这里反而成了他建构叙事性绘画特点的基础。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


这幅作品的尺寸虽然不大,但在有限的幅面中,汤小铭有效地组织了各种叙事元素,以最精简的方式表现鲁迅的形象。毛泽东曾评价鲁迅:“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鲁迅用笔为武器,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汤小铭的画正是对这一描述的形象解读。画面表现了鲁迅正在拿笔凝思的动作瞬间,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是肖像绘画可以拿来叙事的重要手段,评论者们一致认为画中鲁迅冷峻的神情,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握笔的手的刻画是画中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光影的设计,突出了紧握在手中的笔,紧扣主题。汤小铭非常注重对手的研究,在他的两幅描绘孙中山的肖像习作中,有专门关于手势的练习,可以看出很明显的研究性目的。


汤小铭《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布上油画 

275cm×235cm 197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永不休战》的主题设定上,汤小铭表现的是晚年病中的鲁迅,身体的虚弱与战斗的精神形成强烈的矛盾关系,给画面的主题表现增加了很多张力。背景的道具设计,也为主题表现的完整性提供了帮助。汤小铭在叙事上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度,即不描述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不是讲一个故事,因为这确实也不是绘画最擅长的事,影视的叙事能力要比绘画强得多。当然,绘画也可以表现一个具体的事件,并且美术史上也不乏经典之作。汤小铭审慎地确定叙事的程度,不对人物进行具体事件的叙述,而是抽象地提取叙事的元素,以象征的手法进行表现,将叙事牢牢控制在绘画擅长表现的领域,并且游刃有余。


在目前表现历史人物的影视剧中,经常会被观众质疑的是演员与历史人物的相似度。像不像是一个最通俗的问题,但对于影视剧来说,并不容易办到,即便是特型演员,也与所扮演的历史人物有所差距。对于主题性绘画来说,像不像就容易得多,借助照片资料,可以比较真实地还原人物形象,这是绘画的长处。但绘画的短处是只有一个画面,必须在一个画面里尽可能地把话说清楚,还要符合绘画的表现原则。这种短处在优秀的画家那里并不是限制,而是设定了一个表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自由地表演。


整体地看汤小铭画面的构图方式,人物与写生的方式类似,几乎接近写生的场景,是可以请模特把这一场景复制出来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画面的空间关系、造型的处理都是适宜绘画表现的。这种写生感带来的真实可信的感觉,对主题的表达是非常有力的。汤小铭绘画的真实感是建立在视觉观看的经验之上的,让观者在观看画作的时候,仿佛与历史人物相对,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于画家基于肉眼视觉的绘画表现。


比如在《永不休战》中,作者采用略带仰视的视角,观者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视觉距离是比较近的,如果在这么近的视觉距离用相机拍摄,单眼镜头的视点会使手和头的比例产生很大的形变,而人的双眼动态视觉加上理性的逻辑理解,会平衡这种形变,使手和头处于一个合理比例的同时,又感受到近距离的观看体验,这和大量的写生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今天很多作品缺少真实的视觉感受,就是因为过度依赖照片,画面体现的是相机镜头的单点透视效果,没有视觉经验的参与。汤小铭很好地把这种画面的肉眼视觉性和表现的主题结合起来,使有距离感的历史人物获得了一种被凝视的真实性,而不是历史影像中的平面形象,也不是影视剧中的虚拟形象。


汤小铭《让智慧发光》布上油画 

86cm×124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

类似的作品还有描绘白求恩的作品《满腔热忱》,人物视觉距离的设定和《永不休战》是类似的,人物的造型给人一种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觉。简要的一些道具,如听诊器和剪刀等,都很好地起到了叙事的作用。作品同样深入刻画了白求恩撸起袖子的手臂和双手,非常简要的人物动态设计需要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大量的写生经验来达成。对于环境的表达,汤小铭也是极其概括,只是用一些细节提示了陕北窑洞的背景,尽量突出了人物的主体位置。为此还设计了人物的头肩部处于阳光的照射之中,阳光在画面中的设定除了人物造型的需要之外,还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暗示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德,使绘画的造型语言和主题表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手法构成了汤小铭主题性肖像绘画的鲜明特点。


汤小铭对肖像绘画情有独钟,从《永不休战》开始,到《让智慧发光》《孙中山先生》等,创作了一大批成功的主题性肖像绘画,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为后学提供了启发。


三、人工智能时代主题性绘画

创作的思考


主题性绘画创作如今面临两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迫使主题性绘画创作思考艺术本体价值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图像媒体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度发达给绘画带来的冲击。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画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画家们比前辈更容易获得绘画的参考图片资料,比如请模特甚至演员穿好服装,在布置好的场景中进行摆拍,如同导演一样,但照片素材的丰富和画面的表现力是两回事,今天很多绘画看起来有比较重的照片感,是因为缺少概括和转换。大量的素材也容易使艺术家掉入细节堆砌的泥潭。绘画需要的是语言的锤炼,如何把影像素材转换为绘画的造型语言,是需要大量的写生经验积累的。这里就有一个造型性训练的问题,只有通过写生等方式逐渐积累对于对象造型的主观把握经验,以及造型的个人趣味的确立,才能在使用照片素材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疾发展使得画家面临新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学习大量图像之后可以智能化地将照片转化为一定风格的油画效果图像,可以将图片转化为一定的笔触效果。但这种转化是基于现存的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进行输出的,比如在学习了汤小铭先生的作品之后,进行一个综合,输出一张类似风格构图的图像,但人工智能致命的弱点是无法创造新的风格。对于主题性绘画创作来说,今天的艺术家要想不被人工智能的浪潮吞没,还需要在造型性上下功夫,在写生中逐渐发掘个人的造型性和语言特点,才能站住脚。个人的绘画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但绘画并不要求统一的技术标准,画得巧并不一定比画得拙好。今天的绘画语境可能并不要求艺术家改变自己的弱点,而是要将弱点发挥到极致。比如画得拘谨并不需要刻意改变为放松,可以将拘谨转化为冷静的气质。只有将个人的气质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画出有辨识度的作品。其实纵观美术史,从来都是如此。


汤小铭《孙中山先生》布上油画

164cm×149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急速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为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主题性绘画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沉寂之后,近10多年来在国家的推动下,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历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在一些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回看汤小铭绘画中的叙事性表达,可以给我们以启发的是:绘画对于叙事要有一种明智的节制。绘画在叙事方式上不同于电影,绘画的单幅画面决定了叙事的提炼和象征性表达的特点。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如何审题并巧妙地叙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一个选题上,可能有好几个切入的角度,有些角度很宏大,但并不适宜绘画来表现,不能违背绘画的规律来创作,一切叙事性都要转化为画面的语言和形象,运用绘画擅长的手法来表现,比如用动作和服饰道具等表达主题。


只有能够被视觉感知的叙事才是有效的,不应过度依赖解释。另外,在叙事中必须包含情感的因素,只有感情的投入,叙事才是动人的。这种情感是一种同理心,我们理解历史的时候,需要代入这种同理心,即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代入进去,任何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任何宏大的主题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描述,人性的光辉是绘画永恒的主题。在汤小铭的主题性肖像绘画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是超越具体叙事的终极主题。这或许是汤小铭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绘画的温度。(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2期

唐宏峰|从全球美术史到图像性的全球史

高天民 潘晓华|东方既白——“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述评

潘欣信|细把江山图画——写生观视野下的“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回顾展”

施錡|新世纪日本禅宗艺术交流研究——以黄檗美术为中心

牛宏宝|姜宝林对笔墨语言的传承与现代转化

刘艳卿 屈健|“出奇”与归真 ——王子武的艺术探索道路

宗洁|数字媒介语境下美术馆传播范式的多维转向

沙永汇|构成与造型——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

牡丹|刘既漂的装饰艺术实践及理论建构

李逸轩 吴卫|香港高等艺术教育创建者——陈士文及其艺术思想源流探究

杨洋|“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郭师若|“薰琹的梦” ——庞薰琹20世纪上半叶的工艺美术探索

蔡拥华|石门何处寻——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研究

赵亮|石湖烟水望中迷——文徵明石湖图像研究

李彦霖|高凤翰《甘谷图》及其题跋——兼论康乾时期齐鲁文人书画交游

张令伟 刘晓雨|“文雅传统”与“中国风”背景下的波士顿画派研究

孙小訸|精神视野中的风景——乔治·英尼斯及其色调主义转向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